分享
定制
以下文章來源于張良計 ,作者張良計
最近收到許多朋友咨詢轉行失敗的問題,比如來到一個新行業(yè)無從下手,換了一份新工作很不適應,或者跳槽到新崗位以前學的東西全都白費了等等。
今天分享一些這方面的干貨思考,希望對想在職場上換賽道的朋友們有所啟發(fā)。
在決定轉行前,有一句話請務必記在腦海里:
“先往回看,再往前看。
”
什么意思呢?
往回看,是透過現(xiàn)在的工作返回去挖掘背后的底層能力;往前看,是基于這些底層能力再往前做更多的拓展。
這才是跳槽轉行的制勝關鍵。
舉個例子。
比如老師這項工作,表面上看是教書育人,需要專業(yè)知識過硬,對學生有責任心等等。
可實際上真正勝任這份工作的底層能力是語言表達和想象力。
因為老師需要把晦澀難懂的專業(yè)知識,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講述出來,這是一件很考驗表達功底的事情。
并且理解往往還不夠,好的老師還能把專業(yè)的東西講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愿意主動去學習而不是上課打瞌睡。
所以學科專業(yè)高的老師不少,但有本事讓學生愿意聽你講的老師并不多。
而表達能力強的老師,不一定非要做老師,任何強調對外表達的工作都可以勝任。
像我見過有老師轉行去企業(yè)做品牌宣傳的,去政府機構做招商的,甚至還有去抖音和B站做網紅的。
他們無一例外都有超強的表達能力,并且全都做得很成功。
表面上看這些職位和老師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但你退回去看這些工作背后的底層能力,其實是一個東西。
銷售也是同樣的道理。
大家覺得做好一個銷售,最關鍵的能力是什么?可能有人會說嘴皮子利索,臉皮厚,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和體力。
但要我說,銷售最重要的能力是共情。
共誰的情?共客戶的情,共產品的情。
比如你想把一罐奶粉賣給媽媽,首先就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媽媽。
像媽媽一樣去考慮,去感受,去擔心,去比較,這樣才能挖掘到媽媽內心深處對奶粉的需求痛點,而不是只會扯起嗓子喊“新西蘭進口,純天然乳源”。
再比如為什么大家都相信薇婭的直播賣貨?
很多人說她選品眼光好,“賣的都是我真正需要的東西”。
因為她給大家的印象就是一個家庭大總管,一家老小上上下下的生活需求她全都洞察到了。
相反許多明星擺著高高在上的架子去賣幾百塊的化妝品,可她們在生活中不可能去用,因此就有一種很假的感覺。
這就叫共情客戶。
而共情產品,是把賣的東西當成自己親手生產出來的一樣,你要全方位無死角地了解它的優(yōu)劣特點。
銷售就是行走的產品說明書,這話并不夸張。
如果不了解產品背后的原理和功能,客戶一個問題就能讓你啞口無言。
此時信任感一下子跌落冰點,這單就黃了。
所以說,好的銷售一定是既理解客戶又理解產品,因為他做的就是匹配需求和賣點。
那么把話說回來,有這本事的人一定要干銷售嗎?
當然不。
但有了銷售的技能,他可以“賣”很多東西。
例如賣自己的人設,知識,技能,信息,觀點,服務......一切在這個世界上有需求的東西,他都可以去賣。
比如咪蒙特別擅長共情。
咪蒙寫出來的文字總能精準擊中粉絲的情緒痛點,讓人有種“她把我內心想講的話都說出來了”的感覺。
如果把她的文章也比作產品,那她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銷售。
以上這兩個例子就是我想說的,透過工作本身去挖掘這份工作背后需要的底層能力,再由底層能力往前拓展到更廣泛的職業(yè)類別上去。
一退一進,才會別有洞天。
那么回到今天文章的標題,為什么許多人跳槽轉行都失敗了?
因為他們把太多精力放在了關注新行業(yè)有沒有發(fā)展前途,能不能帶來薪資增長,是不是可以給自己的簡歷添上一筆高光時刻。
反而很少有人去關注這個新行業(yè)最需要的底層能力是什么,自己過去的經驗能不能無縫銜接過來,跳槽轉行的學習成本到底有多高。
一開始的本質抓錯了,后面一系列問題都會陸續(xù)顯現(xiàn)。
比如我曾接到過一位讀者小A的提問,小A本身做材料工程學的工作,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
他看到這幾年自媒體發(fā)展迅猛,所以也想去寫公眾號。
但吭哧吭哧寫了半年,一點起色也沒有。
于是我把他的公眾號打開看了一下,1分鐘不到我就關掉了。
為什么呢?因為他寫的內容跟大學論文一樣,晦澀難懂不說還長篇大論。
我說你這么寫不對,微信上的閱讀習慣根本不是這樣。
可他非不信邪,覺得自己專業(yè)知識過硬,沒人看肯定是因為寫得不夠深刻。
我說你把一個馬桶蓋的材料原理寫得再深刻都沒人看,但你如果寫為什么那么多人去日本排隊買馬桶蓋就有人看。
結果他試了一下,果然奏效。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表面上看,寫公眾號跟寫博客寫日記一樣,是抒發(fā)自我的地方;可實際上微信公眾號是一個販賣自我價值的平臺。
既然提到了販賣,就回到我前面說的要懂得共情。
說得學術點這叫洞察用戶,說得通俗點這叫投其所好。
全中國的人里面對材料科學感興趣的人寥寥無幾,但是對日本的馬桶蓋都有所耳聞。
選題的好壞在動筆前就決定了一大半成敗。
想要把公眾號做好,需要的不是“作家”,而是“產品經理”。
需要的不是文思如泉涌,而是懂得數(shù)據(jù)分析,用戶研究,產品定位和差異化競爭。
有了這些能力,不僅做公眾號可以成功,你去做抖音,B站,小紅書......所有的自媒體平臺都可以成功。
這才是這個行業(yè)背后的底層能力。
那么如何發(fā)掘我們所在行業(yè)的底層能力呢?最后說3個小建議,僅供參考。
1. 找成功者的基本共性
不要盯著行業(yè)里的一個成功者,而要盯著一群成功者,用排除法找出他們成功的共性因素。
比如A、B、C三個人,A的學歷高,B的背景深厚,C的人脈資源多,但他們都能把同一項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那么學歷、背景、人脈就不是決定這份工作做得好壞與否的底層能力。
找成功者們共有的能力交集,然后用排除法篩除掉各自的獨特屬性,最后的答案就是底層能力。
并且你找到的成功者樣本越多,這個答案越精準。
2. 把經驗總結成方法
決定跳槽轉行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你的可遷移本事有多少。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你在甲行業(yè)會的東西,放在乙行業(yè)同樣有用。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在會計事務所做了10年審計工作,后來跳槽到電商行業(yè)同樣做得成功。
我問他秘訣,他說別看這兩個行業(yè)風馬牛不相及,但都對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有異常高的要求。
看眼花繚亂的財務報表和看電商后臺的運營數(shù)據(jù),本質上考驗的都是抽絲剝繭的推理洞察力。
他用10年時間,鍛煉出一套獨特的數(shù)據(jù)分析邏輯,套用在電商行業(yè)也是如魚得水。
這就是把工作經驗,抽離出來總結成方法論的意義。
類似的還有咨詢行業(yè)轉行去做企業(yè)運營,市場營銷行業(yè)轉行去做產品設計,人力資源行業(yè)轉行去做藝人經紀。
表面上看這跨界跨的匪夷所思,可實際上核心的方法論全都能遷移。
圖片
3. 關注那些你帶得走的東西
所有平臺賦予你的東西,你全帶不走,所以它們不是你的底層能力。
所有憑個人努力爭取到的東西,你去哪里都會跟著你,它們才有可能成為你的底層能力。
比如說客戶資源。
到底是因為公司平臺大,才給了你接觸和建立客戶關系的機會?還是因為你的個人魅力強,才能夠和客戶眉來眼去稱兄道弟?
許多人都搞不清楚這個問題。
搞不清楚,就會產生錯覺。
明明是公司給了你平臺和機會,卻偏偏以為是自己的能力強,進而覺得即使離開了公司,客戶也會跟著自己一起走。
這樣的悲劇每天都在發(fā)生。
相反你在這個平臺上得到的視野,學到的經驗,甚至掌握的行業(yè)秘密,這些才是你帶得走的東西,才有可能成為你進階到下一份工作的武器。
分清楚哪些能帶走,哪些帶不走,有了自知之明才可以腳踏實地。
跳槽也好轉行也罷,這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認清自我步步為營。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到迷茫的你。
共勉 =)
本文內容來自互聯(lián)網,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管理員立即刪除(附上內容地址)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驗實習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品經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