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制
本文為中信出版社出版圖書《童年的回憶》書摘
文:張五常 來源:筆記俠
張五常:我的思考方法
據(jù)說約瑟夫·熊彼特(美籍奧地利政治經(jīng)濟學家)曾在課堂上批評牛頓,指責這個如假包換的物理學天才只顧閉門思想,沒有將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開而留諸后世!這批評有點道理。
但牛頓在物理學上的豐功偉績,是他在逃避瘟疫的兩年中想出來的;其后就再沒有什么重大發(fā)現(xiàn)——雖是曇花一現(xiàn),但這“一現(xiàn)”卻是非同小可。
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屢見經(jīng)傳:可惜他天賦之高,遠超世俗,要學也學不到。
有些朋友以為愛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資料而將相對論想了出來,他們也可照樣推理。
但愛因斯坦所能辦到的,跟他們有什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為最!
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種思想障礙。
我不僅不敢與牛頓或愛因斯坦相比,就是半個天才也算不上。
但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倒可以寫一點有實用性的思考方法。
我的思考方法是學回來的。
一個平凡的人能學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學。
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專利權,與我們無關。
點擊查看源網(wǎng)頁張五常 國際知名經(jīng)濟學家
在大學念書時,我從不缺課的習慣就是為了要學老師的思考方法。
所有要考的試都考過了,我就轉(zhuǎn)作旁聽生。
有一次,杰克·赫舒拉發(f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卓越經(jīng)濟學教授和名譽退休教授,張五常的老師)在課后來問我:“你旁聽了我六個學期,難道我所知的經(jīng)濟學你還未學全嗎?”
我回答說:“你的經(jīng)濟學我早從你的著作中學會了,我聽你的課與經(jīng)濟學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
我這個偷“思”的習慣實行了很多年,屢遇明師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運的事。
這些師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準天才的著實不少。
我細心觀察他們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個非天才也可用得著的來學習,久而久之就變得甚為實用。
但因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綜合了各人的方法,作為己用。
雖然這些人大都是經(jīng)濟學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歸,強分門戶就是自取平凡。
茲將我綜合了普通人也可作為實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誰是誰非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個人同作分析或辯論時,他常強調(diào)某一個觀點或發(fā)現(xiàn)是他的,或?qū)ⅰ白约骸狈旁趩栴}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
思考是決不應被成見左右的。
要“出風頭”或者“領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過程上,“自己”的觀點不可有特別的位置。
“領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
在推理中,你要對不同的觀點作客觀的衡量。
有些人認為米爾頓·弗里德曼(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以主張自由巿場經(jīng)濟而知名)好勝、強詞奪理地去維護自己的觀點,這是錯的。
佛利民的思想快似閃電,但他認錯更快!
因為他認錯太快,往往給人的印象就是沒有認錯。
在我所認識的高手中,沒有一個推理時將“自己”加上絲毫重量的。
事后“領功”是另一回事。
同樣地,在學術上沒有權威或宗師這回事——這些只是仰慕者對他們的稱呼;我們不要被名氣嚇倒了。
任何高手都可以錯,所以他們的觀點或理論也只能被我們考慮及衡量,不可以盡信。
當然,高手的推論較為深入,值得我們特別留意。
我們應該對高手之見作較詳盡理解,較小心地去衡量。
但我們不可以為既是高手之見,就是對的。
高手與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廣泛,后者膚淺而狹窄。
我一向都佩服亞當·斯密(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約翰·穆勒(英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及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等人。
但當我研究佃農(nóng)理論時,我就將他們的佃農(nóng)理論一視同仁,沒有將他們的大名放在心上,若非如此,我是不可能將他們的理論推翻的。
二、問題要達、要淺、要重要、
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問題問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過半。
在“讀書的方法”一文內(nèi),我述說了求學時的發(fā)問主旨。
以發(fā)問作為思考的指引,有幾點是要補充的。
第一,問題要一針見血。
這是弗里德曼的拿手好戲。
你問他一個問題,他喜歡這樣回答:“且讓我改一下你的問題。
”他一改,就直達你要問的重心,十分清楚。
我們凡夫俗子的仿效方法,就是要試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發(fā)問,務求達重點的所在。
舉一個例子。
當弗里德曼解釋某法國學者的貨幣理論時,我問:“他的主旨是否若時間長而事情不變,人們就覺得沉悶?”
弗里德曼答:“你是要問,是否時間越多,時間在邊際上的價值就越少?”
這一改,就直達經(jīng)濟學上的“邊際效用遞減”定律,他無需答我,答案已浮現(xiàn)出來了!
第二,問題要問得淺。
這是阿爾欽(阿門·阿爾伯特·阿爾欽,現(xiàn)代產(chǎn)權經(jīng)濟學創(chuàng)始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jīng)濟學名譽教授)的專長。
談起貨幣理論,他問:“甚么是貨幣?為什么市場不用馬鈴薯作貨幣?”
當經(jīng)濟學界以功用的量度困難為熱門的爭論時,阿爾欽問:“甚么是功用?什么是量度?我們用什么準則來決定一樣東西是被量度了的?”這是小孩子的發(fā)問方式。
后來阿爾欽找到了舉世知名的答案。
量度不外是以武斷的方式加上數(shù)字作為衡量的準則,而功用就只不過長這些數(shù)字的隨意定名。
假設每個人都要將這數(shù)字增大,就成了功用原理。
這武斷的方法若能成功地解釋人類的行為,就是有用的,而功用本身與社會福利無關!
我自己的佃農(nóng)理論,就是由幾個淺問題問出來的。
傳統(tǒng)上的理論,都以為既然土地種植的收成是要將一部份分給地主,那么地主以分賬的方法征收租金,就正如政府征稅一樣,會使農(nóng)民減少勞力,從而使生產(chǎn)下降。
我問:“既然生產(chǎn)下降,租值就應減少了,為甚么地主不選用其他非分賬式的收租辦法?”我再問:“假如我是地主,我會怎么辦?假如我是農(nóng)民,我又會怎么辦?”
第三,要斷定問題的重要性。
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問題的重要與否是慣例,赫舒拉發(fā)更喜歡把這衡量放在一切考慮之前。
學生問他一個問題,他可能回答:“這問題不重要。
”于是就想也不再想。
認為是重要的問題呢,他就從座上站起來!
判斷問題的重要性并不大難。
你要問:“假若這問題有了答案,我們會知道了些甚么?”若所知的與其他的知識沒有甚么關連,或所知的改變不了眾所周知的學問,那問題就無足輕重。
有很多問題不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
什么是蠢問題呢?若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那就是蠢問題了。
舉一個例。
經(jīng)濟學是基于一個“個人爭取利益”的假設;這就暗示著個人生產(chǎn)是會盡可能減低生產(chǎn)費用。
有一個學者大做文章,問個人的生產(chǎn)費用是否會過高了?但基于這作者自己的假設下,“過高”是不可能的。
弗里德曼就下評語:“愚蠢的問題,得到愚蠢的答案,是應有之報!”
三、不要將預感抹殺了
邏輯是推理的規(guī)格;但若步步以邏輯為先,非邏輯不行,思考就會受到壓制。
不依邏輯的推理當然是矛盾叢生,不知所謂;但非經(jīng)邏輯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預感抹煞了,以致甚么也想不到。
邏輯學——尤其是數(shù)學邏輯——是一門湛深的學問,但若以邏輯先入為主,就會弄巧反拙。
在念書時我拜讀過愛因斯坦與邏輯學高手波普爾(學術理論家、哲學家)辯論的書信。
他們爭論的是科學方法論的問題。
在這辯論中,我以為樸柏是勝了一籌;但在科學上的貢獻,他卻是藉藉無名的。
邏輯是可以幫助推理的正確性,卻不是思想或見解的根源。
科學方法論是用以證實理論的存在,但它本身對解釋現(xiàn)象毫無用處。
那些堅持非以正確方法推斷出來的思想是犯了規(guī),不能被科學接受的觀點,只不過是某些難有大貢獻的人的自我安慰。
這種人我遇過了不少。
他們都胸有實學,思想快捷——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
純以預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邏輯證實,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
只要得到的理論或見解是合乎邏輯及方法論的規(guī)格,是怎樣想出來的無關重要。
那些主張“演繹法”或“歸納法”的紛爭,不宜盡聽。
蘋果掉到牛頓的頭上(或牛頓午夜做夢),萬有引力的理論就悟了出來。
又有誰敢去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確。
有一些獨具卓見的學者,其邏輯推理的能力實在是平平無奇;他們的重要科學貢獻是經(jīng)后人修改而成的。
英國早期的經(jīng)濟學家馬爾薩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英國教士、人口學家、政治經(jīng)濟學家),推理的能力比不上一般大學生!近代獲諾貝爾獎的哈耶克(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及舒爾茨(西奧多·舒爾茨,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芝加哥經(jīng)濟學派成員),推理也沒有過人之處。
這可見思想見解是首要,邏輯次之。
得到了一個稍有創(chuàng)見的預感,就不要因為未有邏輯的支持而放棄。
在我所認識的學者中,善用預感的要首推科斯(諾貝爾經(jīng)濟學家得主,新制度經(jīng)濟學的鼻祖,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芝加哥經(jīng)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無論我向他提出任何比較特殊的意見,他就立即回答:“好像是對了”或“好像是不對的”。
先有了一個假定的答案,然后再慢慢地將預感從頭分析。
有一次,在一個會議上,有人提議大地主的農(nóng)產(chǎn)品售價會是專利權的市價,缺乏市場競爭,對社會是有浪費的,我沖口而出:“怎么會呢?假若全世界可以種麥的地都屬我所有,我就一定要將地分開租給不同的農(nóng)民耕種;麥收成后農(nóng)民就會在市場上競爭發(fā)售,那么麥價是競爭下的市價。
”
柯斯在旁就立刻對我說:“你好像是對了。
”三天之后,我再遇科斯時,他又說:“你好像是對了。
”我問他我對了甚么?他說“麥的市價”。
幾個月后,在閑談中,柯斯舊事重提:“我認為在麥的價格上你是對了的。
”
在1974年(他死前一年)我有幸跟他相聚幾個月,能欣賞到他的不知從何而來的預感。
點擊查看源網(wǎng)頁
羅素有一條座右銘:“無論一個預感是怎樣的不成理,它總要比一點意見也沒有為佳。
”
他又強調(diào):“若無半點見解在手,那你就甚么辯駁也贏不了。
”
預感是每個重要發(fā)現(xiàn)都缺少不了的——從那里來沒有一定的規(guī)格,有時究竟是甚么也不大清楚。
在思考上,預感是一條路的開端——可走多遠,到那里去,難以預先知道——但是非試走一下不可的。
走這路時邏輯就在路上畫上界線,將可行及不可行的分開。
走了第一步,第二步可能較為清楚。
好的預感的特征,就是路可以越走越遠,越走越清楚,到后來就豁然貫通。
“沒出息”的預感的特征正相反。
不要以為我強調(diào)預感的重要,是有貶低邏輯及科學方法論之意。
我曾經(jīng)是加納的學生,怎會輕視這些學問?我要指出的是邏輯是用以輔助預感的發(fā)展,用錯了是可將預感抹煞了的。
四、轉(zhuǎn)換角度可事半功倍
任何思考上的問題,是一定可以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的,換言之,同樣的問題,可用不同的預感來試圖分析。
在這方面,我認識的高手都如出一轍——他們既不輕易放棄一個可能行得通的途徑,也不墨守成規(guī),盡可能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
轉(zhuǎn)換角度有如下的效能——
第一,茅塞可以頓開。
茅塞是一個很難解釋的思想障礙,是每個人都常有的。
淺而重要的發(fā)現(xiàn),往往一個聰明才智之士可能絞盡腦汁也想不到!但若將思想的角度稍微轉(zhuǎn)變一下,可能茅塞頓開。
想不到的答案,大多數(shù)不是因為過于湛深,而是因為所用的角度是難以看到淺的一面。
重要的例子不勝枚舉。
一間工廠為了生產(chǎn),對鄰近的物業(yè)造成污染而有所損害。
歷久以來,經(jīng)濟學者都建議政府用幾種辦法去壓制工廠的生產(chǎn),從而減少鄰近物業(yè)的損失。
這個老問題到了柯斯的手上,他就將角度倒轉(zhuǎn)了:“壓制工廠生產(chǎn),就等于鄰近的業(yè)主對工廠有所損害,究竟要被壓制的應是那一方?”高斯定律是由此而出的。
第二,角度可以衡量。
答案從一個角度看來是對的答案,換一個角度卻可能是錯了。
任何推理所得的一個暫定的答案,都一定可以找到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衡量。
若不同的角度都不否決這個暫定的答案,我們就可對答案增加信心。
當然,可靠的答案還是要經(jīng)過邏輯及事實的考驗的。
第三,角度有遠近之分。
在思考的過程中,細節(jié)與大要是互補短長的,無論細節(jié)想得如何周到,在大要上是有困難的見解,思考者就可能前功盡棄。
但在大要上是對了的思想,細節(jié)的補充只是時間的問題——就算是錯了細節(jié)也往往無傷大雅。
在這方面的思考困難,就是若完全不顧細節(jié),我們會很難知道大要。
有了可靠的大要而再分析細節(jié),準確性就高得多了。
思想一集中,腦袋就戴上了放大鏡,重視細節(jié)——這是一般的習慣。
善于思考的人會將問題盡量推遠以作整體性的考慮。
五、例子遠勝符號
推理時可用例子,也可用符號;有些人兩樣都不用,只是照事論事,隨意加點假設,就算是推理。
后者是茶余飯后不經(jīng)心的辯論,算不上是認真的思考。
有科學性的思考,用例子是遠勝用符號的。
數(shù)學是以符號組合而成的一種語言;嚴格來說,任何語言文字都是符號。
畫面是沒有符號的,但也是表達的一種方式。
用大量的字來表達畫面,就成了例子。
思想是抽象的。
要證實抽象思想的正確性,數(shù)學就大有用途,因為它是最嚴謹?shù)恼Z言。
但有效的思考方法卻是要將抽象現(xiàn)實化。
畫面比符號較接近現(xiàn)實,因此較容易記;所以在思考上,用例子就遠勝用符號了。
以善用數(shù)學而負盛名的經(jīng)濟學者,如薩繆爾森、阿羅、宇澤洪文、斯蒂格里茨等人,都是以例子幫助思考的。
以數(shù)學求證是得了大要之后的事。
其他少用數(shù)學而善于思考的人,用例子更是得心應手。
有些學者只是用符號或少用例子的,但有重要發(fā)現(xiàn)的卻是少見。
中國人天份之高舉世知名,但用例子的能力就比較弱了。
這一點我實在不明白(可能佛學的例子過于抽象,造成不良影響;這問題要請岑逸飛代為解答)。
以我之見,韓非子還算過得去,但孟子及孫中山所用的例子就往往似是而非,不知所云;他們成不了推理高手,是不難了解的。
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到哪里去。
用例子有幾個基本的法門,能否善用就要看個人的想像力了。
現(xiàn)試將這些法門分列如下。
第一,例子要簡而貼切。
以例子輔助推理,理論的重要特征是要全部包括在例子之內(nèi)。
通常的辦法就是將例子內(nèi)的枝節(jié)刪去,使重點突出,務求在重點上例子與理論有平行的對比。
簡化例子要有膽量,也要有想像力。
在經(jīng)濟學歷史上,簡化例子最有本領的是李嘉圖——所以李嘉圖的經(jīng)濟模型的廣博度,至今仍未有人能望其項背。
那就是說,例子簡化得越利害,復雜的理論就越容易處理。
第二,例子要分真假。
所有可用的例子都是被簡化了的。
以嚴格的準則來衡量,沒有一個例子是真實的。
但有些例子是空中樓閣,其非真實性與簡化無關;另一類例子,卻是因事實簡化而變?yōu)榉钦鎸崱覀兎Q后者為“實例”。
純以幻想而得的例子容易更改,容易改為貼切,是可幫助推理的。
但要有實際應用的理論,就必須有實例支持。
少知世事的人可先從假例子入手,其后再找實例輔助;實證工夫做得多的人,往往可省去這一步。
經(jīng)驗對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因為實例知得多。
第三,例子要新奇。
眾所周知的例子不僅缺乏吸引力;在思考上,較新奇的例子會較容易觸發(fā)新奇的思想。
第一個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其后再用的就少了創(chuàng)見。
工廠污染鄰居的例子,庇古用時是新奇的;用得多了、啟發(fā)力就減弱。
高斯在同一問題上作分析,采用了牙醫(yī)工具的聲浪擾及鄰居、大廈的陰影減少了隔鄰泳池的陽光。
這些比較新奇的例子,都啟發(fā)了一點新的見解。
第四,要將例子一般化。
這一點,中國人是特別弱的,事實不可以解釋事實;太多理論就等于沒有理論。
將每個例子分開處理,理論及見解就變得復雜,各自成理。
無意中變成了將事實解釋事實。
將多個不同的例子歸納為同類,加以一般化,是尋求一般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
馬克思走李嘉圖的路,將資本跟土地及勞力在概念上分開。
所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缺乏一般性,使剩余價值無家可歸。
李嘉圖自己從來不相信價值是單從勞力而來的;他想不通將不同資源一般化的方法,自知他的理論有困難。
這困難要到費沙才清楚地解決了。
在社會耗費的問題上,庇古所用的例子分類太多,以致他的理論模糊不清,前后不貫。
這問題到了高斯手上,他就認為在社會上每個人無論做什么對其他人都有影響;他于是就將所有對人有影響的行為歸納為產(chǎn)權的問題。
在另一個極端,過于一般性的理論,因為沒有例外的例子,所以也沒有解釋的功能。
有實用的理論是必須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
因此之故,例子既要歸納,也要分類。
分類的方法就是要撇開細節(jié),集中在重點上不同例子之間難以共存的地方。
將一個例子分開來處理,我們也應該找尋跟這例子有一般性的其他例子。
世界上沒有一個"無法一般性化"的實例。
若是有的活,在邏輯上這實例是無法用理論解釋的--這就變成了科學以外的事。
第五,要試找反證的例子。
思考要找支持的例子;但考證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證就要試找反證的例子了。
斯蒂格勒(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經(jīng)濟學史家、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爾(加里·S·貝克爾,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芝加哥經(jīng)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芝加哥大學教授,1992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等高手,在辯論時就喜用反證。
可靠的理論,是一定要有可以想象的反證例子的——但若反證的是實例,理論就被推翻了。
六、百思不解就要暫時擱置
人的腦子是有著難以捉摸的機能——連電腦也能想出來的腦子,其機能當然要比電腦復雜得多。
拼命想時想不到,不想時答案卻走了出來,是常有的事。
我們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不經(jīng)意中走出來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過的老問題。
以前想得越深,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機會就越大。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以置信。
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時間并沒有白費。
將問題擱置一旁,過些時日再想,可有奇效。
就是不再想答案也可能會在無意間得到的。
我的價格管制文章寫了3年,這些及其他文章加起來起碼有百多年!不是言過其實,而是擱置著等時機成熟而已。
貝克爾的文章,好的都是下了多年的工夫。
柯斯有幾篇等了30多年的文章:他今年74歲了,等不到是經(jīng)濟學上的大損失。
但人各有法,而等待是思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科學上的思考是一門專業(yè)。
跟其他專業(yè)一樣,熟能生巧。
可以告慰的,就是無論問題看來是如何的深奧,好的答案往往會比想象中淺的。
以上,是張五常給我們的關于思考的方法,這滿滿的干貨只是一個掠影,正是許多這樣的經(jīng)驗造就了今天這位殿堂級的經(jīng)濟學大師、新制度經(jīng)濟學和現(xiàn)代產(chǎn)權經(jīng)濟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
張五常不僅僅是在經(jīng)濟領域、學習方法,他的經(jīng)歷獨特,其幼年成長細節(jié)、家庭教育、個性養(yǎng)成等都值得我們更好的研究與學習。
(本文完)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jīng)驗實習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jīng)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chǎn)品經(jīng)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