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制
作者 | 升值君
來源 | 升值計(ID:shengzhijjj)
袋鼠說
選你想讀的深度好文
人都希望跟聰明人交往,做事也好,擇偶也好,聰明才智是一個人最大的資本。
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經濟野蠻增長的時代了,過去僅憑膽大就能賺到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能賺到錢的,都是聰明人。
今天這篇文章,袋鼠君提醒你,分辨聰明人,尤其識別身邊的聰明人,對我們十分重要。
01
容易被誤認為是聰明的
兩種表現
1.信息不對稱不是聰明
信息不對稱確實容易顯得聰明,我自己也一直在強調拓展信息帶寬的重要性,信息不對稱能帶來巨大的利益,但是信息不對稱不是聰明。
比如一個建筑工程師,和一個醫(yī)生,兩個人都能靠信息不對稱賺到錢,但是這不能評價誰聰明還是不聰明,尤其是現代專業(yè)無限細分的背景下,專業(yè)知識往往越來越狹窄,越冷門,這容易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
但是這并不是廣義上的聰明,最多說明這個人在某一方面浸淫很深,至于連專業(yè)都算不上的冷知識,就更談不上聰明了。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叫你知道有哪些非常冷門的冷知識,關注的人非常多,說明很多人都有需求,都想拿著這些知識點讓自己顯得聰明,俗稱裝逼。
但是這些冷知識,你會發(fā)現除了裝逼一下沒有任何用處,對你的人生、對你解決問題不能形成任何幫助。
同樣,記憶力也不是聰明,能夠記憶大量只要用電腦或者手機搜索引擎就能搜到的知識,對我們這個時代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2.自辯論不是聰明
辯論不僅不是聰明,甚至多數時候也沒有價值。
我是做內容的,我太知道,要說服一個人,讓他接受你的觀點,這完全做不到,你要說服一個人,你最好用手槍,你一槍打翻他還容易一些,你有手槍才有說服力。
但現實就是,你沒有手槍。
所以,放棄爭辯,放棄各種觀點之爭,這才是正確的思路,爭辯越多,朋友越少,形象越差。
儒家的孟老師說過一句話,「吾豈好辯邪,吾不得已也」。
孟子是以雄辯著稱的,但是他說這話,就是他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了,他的好辯能辯,不能說服人。
他能用口才打敗所有人,但是人家依然不聽他的。
但是他沒有辦法,他要堅持真理,所以他只能繼續(xù)辯下去,至于普通人,你既不掌握真理,也沒有修辭的本事,那種漲得臉紅脖子粗的辯論根本沒有意義。
辯論其實更像是一種表演,實際上,辯論應該是不聰明,雄辯不一定代表真理,更可能代表對真理的扼殺。
辯論跟聰明相關的一點是,敏捷,直覺敏銳。
反應敏捷之所以是一個好品質,是因為這是智人最重要的應激反應,遇到困難就躲避,碰到猛獸就逃跑,有人損害利益就懟上去。
對于這種基本安全問題,快速的反應,非常有用,沒有這種基因的人,已經被遠古時代的種種風險殺死了。
但是我們智人今天的戰(zhàn)場不在森林,在城市的水泥森林,在辦公室,在談判桌,言辭鋒銳、犀利,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多數時候是一個技能訓練的結果。
重要的不是他的觀點,而是得出觀點的過程,是不是有邏輯,有深度。
02
什么是真正的聰明?
5個標準
1.觀察力強
善于觀察的人,意味著一件事,他獲取信息帶寬的能力很強,這樣的人,天生就擅長獲取信息。
所有的聰明才智,都是在搜集信息基礎上產生的,都是學習之后產生的,觀察不是記憶,是主動地尋求知識的第一步,這意味著這種人可以從各種人、各種相關和不相關的領域吸收經驗。
動不動急吼吼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是聰明,能夠在觀察和傾聽中,發(fā)現問題,找到有價值的信息,才是真聰明。
能夠觀察,能找到有效信息的人,他的信息一定是多元的,多元帶來正確,或者至少接近正確。
2.批判性思維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有一句話:「科學更多的是一種思考方式而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馬斯克所謂物理學第一原則,其實是一切回到事物最基礎的邏輯進行思考。
我思維的習慣,主要是喜歡不自覺地追尋問題的本質。
遇到事情,會本能地下意識地去刨根問底。
這個思維習慣,讓我錯失很多機會,比很多人無腦地涌進藍??偸锹肱?,可以說,人生幾次發(fā)財的機會都慢了,以前有人批評我,說思考本質沒有用。
這個我自己也反思過很久,大概去年的時候,才逐漸反思明白了,這樣的思維方式有缺點,但是做事反而更堅定。
因為你是研究明白了,知道事情的本質是什么,所以對于你構建你的工作體系和商業(yè)體系非常有用,不用再去滿世界學習別人去,自用就好。
而且不去思考本質的人,被各種風潮和陷阱帶走的人簡直太多了。
批判性思維,好就好在能建立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這種批判性的思辨能力,才是「持續(xù)聰明」的基礎。
可以說,知識是一次性聰明,批判性思維才是持續(xù)聰明,普適性的聰明。
3.化繁為簡的能力
能夠認清一個高深的道理,讀懂一些深奧的著作,這是理解的第一步,但是更高層次的人,不僅能夠讀懂,還能明白淺易地簡單描述給別人。
曾經有個人跟我說,真正的文科大師,向下兼容的能力很強,你跟他對談,覺得如坐春風,他說的道理沒有你不懂的,但是過后一思考,會后背出一身冷汗。
因為他一直在把很深的東西講得讓你以為是自己明白的。
實際上,任何一個學科學到深處的人,都能用很淺顯的語言把他的學科講出來,只有初學者和半吊子,才會拽專業(yè)的名詞大詞嚇唬人。
有很多這樣的大詞黨,擅長讓人不明覺厲,實際上,真正的聰明人,都會避免使用專業(yè)名詞,黑話。
《百家講壇》剛出現的時候,不光是請了后面的一些文科教授,開始其實還請了很多理工科的大神來講課,其中有楊振寧和丁肇中。
丁肇中談他的研究,一句話就說明白了,在100億個雨滴中尋找一顆紅色的雨滴,非常的準確,而且非常的簡單。
楊振寧談數學家的著作,打個比方,大概意思說,說有的人寫文章是泥沙俱下,一條河里什么都有,有的人是清澈見底,非常清晰,除了他的研究成果什么都沒有,但是對學者而言,看前者的文章比后者好,因為你能從泥沙里撿到金子。
這種平實而精準的表達能力,不是辯論,但是能讓人從心底接受。
這樣的人,要么是在他的專業(yè)領域浸淫很深,要么就是非常聰明,能夠精準地抓住本質。
4.思維的任意門
經常有人問我思維方式是怎么練的,我們拿爬山來比喻思維。
我發(fā)現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有個問題,他們的思維方式,是爬山式的。
比如說你的答案在半山的亭子,在你沒有地圖的情況下,你必須把所有的分岔路走過,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但是聰明人不需要,他們甚至不是有地圖,是直接坐著直升機飛到半山的亭子。
聰明的人思維能力是跳躍式的,別人在A和B之間要經過C,要有路徑,他就像有機器貓的任意門一樣,打開門就可以直接跳躍過去。
以前有個讀者形容我的內容,說非常直接,有一種近乎赤裸裸的直接。
這種思維跳躍就是聰明的表現,但是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思維訓練的結果,是一個人在A知識和B知識之間,積累了足夠多的路徑,已經建立了聯系,所以別人在爬山的時候,他已經經歷了。
這就是遍歷的好處。
思維的任意門,其實是前面所有習慣綜合的一個結果。
因為觀察力強,相信多元,他遍歷了所有的信息,因為批判性思維,他有自己的獨特體系,因為能化繁為簡,他把中間的路徑省略了。
5.極少情緒化
真正的聰明人,都很少沉迷于情緒,很少有普通人經常表現出來的焦慮等情緒化問題。
我發(fā)現大多數人之所以頻繁出現情緒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其實沒有深度思考能力。
他日常接觸的都是奶頭樂的東西,短視頻、網絡爽文小說、氪金游戲,這些讓人迅速滿足的快樂。
一旦回到現實中,不能快速地獲得自己滿足,他就會陷入焦慮甚至憤怒之中。
他們極度缺乏深度學習,深度思考,而一般真正聰明的人,都冷靜到可怕。
他們可以長期地專注做一些長期的事,知道自己長期投入的結果是什么,即使有一些意外,他也清楚知道自己回報的下限在哪里,所以他們不會輕易改變方向和賽道,長期地專注自己的事業(yè),更不會輕易地陷入情緒化。
真正優(yōu)質的公司用人,喜歡用聰明人,希望找到優(yōu)質的配偶,最好也選聰明人,不僅僅因為聰明人可能是潛力股,而且因為,聰明代表更少的犯錯,更可靠的性能。
聰明,其實是一種習慣,是一種長期訓練的結果,更多是后天形成而不是先天的天賦。
本文經升值計(微信號:shengzhijjj)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驗實習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品經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