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制
作者:張良計 來源:張良計
今天這篇文章是受領英中國的邀請,對還有三天就過去的2022做一個小結。
領英給的命題是“相信”,我毫不猶豫選擇了“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
這也是過去365天里,讓我感觸最深的地方。
如今的就業(yè)形勢不景氣,各行各業(yè)都在內卷,單純在職場上拼體力的人已經沒有優(yōu)勢。
而同質化競爭的結局,最后一定是價格戰(zhàn)。
無論是行業(yè)公司之間的商品價格戰(zhàn),還是求職者之間的薪酬價格戰(zhàn),大家都越來越拼,越來越累,卻越來越不值錢。
想要破這個局,思考力是至關重要的武器。
尤其要思考那些埋藏在日常忙碌中、項目中、會議中、郵件中的東西。
把它們抽絲剝繭拎出來,細細品味,慢慢琢磨,然后再重新出發(fā)。
下面說4個我認為是深度思考的重點,算是拋磚引玉,也希望能啟發(fā)到大家:
第一,重視底層規(guī)則。
只有把一個行業(yè)底層規(guī)則摸透的人才有資格吃到紅利,后來的人只能喝湯,再后來的人連骨頭渣都沒有。
什么叫底層規(guī)則呢?
就是支撐這個業(yè)務形態(tài)不斷發(fā)展的基礎,少了它這個模式鏈條上的一切機會都不成立。
比如抖音的底層規(guī)則是系統(tǒng)掌控一切,高度的中心集權化。
流量不在個人網紅或MCN手里,全在字節(jié)跳動手里。
系統(tǒng)想讓你火你才能火,系統(tǒng)想打壓你分分鐘的事兒。
可其他平臺不是這樣,典型的比如騰訊系。
不同的規(guī)則,造就了平臺上玩家的打法就各不相同。
無論你是個人玩家還是機構玩家,想要成功突圍必須鉆研透徹規(guī)則,才能之后利用規(guī)則,甚至鉆規(guī)則的空子。
在職場上也是如此。
我不止一次提到過,人的成長路徑是依據外部規(guī)則的變化而不斷升級的。
從剛入職時一個項目的規(guī)則,到一個團隊的規(guī)則,再到一家公司的規(guī)則,最后到一個行業(yè)的規(guī)則,每一次規(guī)則的變化就是一次思想的升維。
當你換了一個規(guī)則領域,舊的思想要馬上更換和適應新的框架。
比如很多人做一個項目的時候非常厲害,一個人頂八個人,但升遷到團隊領導的時候卻帶不動人,因為單打獨斗時候的規(guī)則和帶領團隊的規(guī)則是截然不同的。
單打獨斗講究個人英雄主義,帶領團隊講究集體榮譽。
團隊里沒有人牛逼不行,一個人太牛逼也不行。
然而到了行業(yè)層面,規(guī)則又變了。
“帶領”這個詞的意義變得更豐富,從過去帶領一大幫人,變成了帶領整合一大幫資源。
這個“資源”可以是產業(yè)鏈條上的公司,組織,工作室,或者自由職業(yè)者,甚至還可以是IP,商標,生產線,人脈網絡等等。
思維的迭代伴隨規(guī)則的迭代,這就是深度思考。
學習規(guī)則,參透規(guī)則,利用規(guī)則,最后改變規(guī)則。
在任何行業(yè),一定都是深度思考者去領導淺度思考者。
并且這和年齡,資歷,從業(yè)經驗都無關。
一個思想成熟的人,遠勝過一個年齡成熟的人。
第二,不要套路。
這是我今年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我自己的主業(yè)是做營銷廣告,所以從一個服務業(yè)(這里主要指提供各種解決方案的公司,廣告、營銷、咨詢都在這個范疇里)的角度來聊聊這個問題。
如今已經很少有哪個行業(yè),是全新的沒人涉足過的。
大家都有經驗,都有想法,甚至共享一個相同的困局。
所以服務行業(yè)的從業(yè)者最應該記在腦子里的只有一句話:
別把你的客戶當傻瓜。
微信已經迭代了無數的版本,雙十一已經走到第11個年頭,北快手南抖音的格局不是今天才這樣......
所有賽道都過了草莽競爭的時代,全部轉向專業(yè)化集團化作戰(zhàn)。
現在你去任何一個甲方品牌公司看看,人家都有數字部門和電商部門。
甲方懂的比乙方還多,這已經是一個常態(tài)化現象。
再拿十幾年前的理論、PPT、案例套路去忽悠,已經不靈了。
過去被“教育”的學生,現在經常反過來去“教育”老師。
同樣的,你如果是一個戰(zhàn)略咨詢公司出身的人,再用過去的所謂經典“咨詢模板”去分析客戶現在的業(yè)務形態(tài),大概率會被掃地出門。
阿里巴巴內部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擁抱變化”。
為什么要擁抱變化?因為只有變化是永遠不變的。
昨天的經驗,今天可能就只能用60%,明天可能就沒用了。
每天睜開眼睛面對的都是新的挑戰(zhàn)。
小到一次PPT方案的寫法,大到一個問題的解法,都要重新思考,從零起步。
思想不能偷懶,思考永遠在路上。
第三,耐得住焦慮。
過去一年又有許多“焦慮”被販賣出來。
但與其他人的看法不同,我認為適當的焦慮,可以催使人反思和進步。
只有眼光始終都向上看,不斷向身邊優(yōu)秀的人學習,你才不會一直呆在舒適區(qū)里,才不會錯過時代發(fā)展的洪流,持續(xù)向前進步。
只要你的人生有目標,有追求,有動力,那么焦慮就會始終伴隨左右,成為常態(tài),成為鞭策你的那個小人,不斷告訴你“還可以更好”。
相反毫無焦慮感的人生,過一個星期就會無趣。
所以你要做的并不是逃避焦慮,消滅焦慮,而是控制焦慮,和焦慮共生。
把“焦慮感”壓縮在一個自我可控的范圍區(qū)間內,既不會讓你覺得大受打擊,處處不如人,又不會讓你索性干脆躺平,從此過上廢柴人生。
這是技術,也是藝術。
適當的焦慮,還能壓抑隨時膨脹的自信。
一旦發(fā)現自己順風順水剎不住車了,就給自己灌輸一點焦慮感。
告訴自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才不會飄。
在職業(yè)發(fā)展的大后期,“做人不飄”是一個很重要的品質。
記住不管身處什么地位,想事情都要全面,做事情都要踏實。
第四,學會拆解。
小時候看科幻片,特別喜歡一個段落:
一個機器人看到眼前的一架鋼琴,馬上展開掃描分析。
這架鋼琴的材質、年份、生產地、售價、曾經的主人等一系列信息全部羅列在屏幕上。
這就是拆解。
而人類也應該學會這個技能,因為這會讓你看問題變得非常全面有條理。
如果帶著拆解的意識去看待世界,你會發(fā)現萬事皆可拆。
一個項目,你能拆解成背景,需求,解決方案,資源搭配和時間規(guī)劃;
一場演講,你能拆解成開場,中段和結尾。
中段里又能拆解成不同的主題,轉場以及互動環(huán)節(jié);
一款APP程序,你能拆解成前端和后端,前端又可以拆解成不同的頁面,后端可以拆解成不同的模塊;
如果你愿意,隨便拿起手上的一個東西,面對的一個困難,正在做的一件事情,都可以練習拆解。
拆解的好處,就是將問題由表及里進行分類,然后各個擊破。
就像手握手術刀的外科醫(yī)生,面對病灶要精準處理。
既不能傷及無辜,也要一擊必中。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問題不知所措,就是因為沒有拆解的思維。
問題的不同部位往往糾結摻和在一起,變成一團亂麻。
而拆解就是把亂麻理順,把大腦清空。
掌握這種方法,你的思考效率能提升好幾個數量級。
以上這4點,是這一年來最深刻的感受,我把它們都歸結為深度思考的一部分。
我曾在《30歲以后,拼體力的人都輸了》里提過,未來職場的核心競爭力絕不是比誰體力好,思考力才是一切進步的原動力。
未來一定是深度思考者,去領導淺度思考者。
也一定是深度思考者,大把去賺淺度思考者口袋里的錢。
該怎么做?相信你已經有答案。
所以,共勉,加油 =)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驗實習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品經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