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制
簡介
姓名:齊格蒙第Zsigmondy,RichardAdolf
國家或者地區(qū):奧地利-德國
學科:化學家
發(fā)明創(chuàng)造:
簡歷
齊格蒙第(Zsigmondy,RichardAdolf)奧地利-德國化學家。1865年4月1日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929年9月23日卒于德國格廷根。齊格蒙第的父親是一位內科醫(yī)生。齊格蒙第在1890年獲得了慕尼黑大學有機化學哲學博士學位。此后,在此事高級研究的幾年中,他和孔特一道工作,逐漸對用于陶瓷的金的有機溶液的顏色發(fā)生了興趣。這引起了他對一代人以前格雷厄姆所創(chuàng)立的膠體化學這門科學的興趣。1897年至1900年他受雇于耶拿玻璃廠。他在那里特別熱衷于研究膠體金(金子經過這樣或那樣的方法粉碎成極細的顆粒,以致它們在水里或溶劑里都錄沉降而處于懸浮狀態(tài),形成深紅色或紫紅色的液體)。他還制成了幾種彩色玻璃。其中一種白色的,人們稱之為奶玻璃的已是十分流行。膠體化學家們感到沮喪的是,形成膠體的微粒太小了,用普通的顯微鏡是看不到它們的。任何設計上的改進也是徒勞,因為受到光線本身性質的局限。不管顯微鏡的透鏡多么完善,物體只要小于可見光光波的長度(膠體微粒就屬此列),顯微鏡就依然無能為力。不過,膠體微粒相當大,能夠顯示出廷德爾效應,使光產生漫射。齊格蒙第認為這一點很可以利用。如果讓光透過膠體溶液并將顯微鏡對著透射過來的光束調到相宜的角度,那么只有漫射的光會進入顯微鏡。即使不能詳細看清膠體微粒,起碼它們能形成光點,而這些光點可以數得出來,而且光點的移動是可以觀察得到的,因而單個粒子的大小,甚至某些類似于粒子形狀的東西的大小都可以推斷得出來。當時大多數的化學家都不贊成齊格蒙第關于膠體結構的理論。但他確信如果有一臺超高倍的顯微鏡,就一定能夠證實他的看法。因此,1900年他離開了玻璃廠去和一位物理學家合作產生這樣的設備。1902年這部儀器研制出來了。齊格蒙第用這部儀器來觀察膠體金配制液。但很快他就弄清楚了,他的理論是錯的。他竟然巧妙地證實了他的反對者們的理論。1908年齊格蒙第被聘為格廷根大學教授。他在那里建立了一個出色的膠體研究中心。1925年確認為他在膠體研究上的成就給他頒發(fā)了諾貝爾化學獎金。
重大成就
齊格蒙第的超高顯微鏡在膠體研究中依然有著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大多數研究領域中卻要求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三十年后茲沃里金發(fā)明電子顯微鏡后,它便落伍了。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驗實習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品經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