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制
楊允奎 -
人物簡介
楊允奎,字星曙,1902年11月13日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姚市鄉(xiāng)楊家林村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勤奮好學,小學、中學成績優(yōu)異。1921年考入清華學堂留美預備部,1928年獲庚子賠款資助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作物遺傳育種專業(yè),1933年被授予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應聘任河北省立農學院教授。1935年受任鴻雋之聘任國立四川大學農藝系教授至1937年。1936年應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盧作孚之請,創(chuàng)辦四川省省稻麥試驗場,任場長,不久該場易名為四川省稻麥改進所,任所長。1938年該所并入新組建的四川省農業(yè)改進所,他任副所長。1941年初因經費匱乏,人際傾軋,難以開展工作,他憤然辭職在家養(yǎng)病。年末病情好轉后又回四川大學農藝系任教并兼系主任,主講遺傳學、作物育種學、生物統(tǒng)計學及田間設計等課程,同時開展了玉米、小麥、豌豆的遺傳育種研究工作,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2年,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農業(yè)部四川農業(yè)試驗所所長。同年12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5年任四川省農業(yè)廳廳長兼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院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兼任四川農學院院長,并創(chuàng)建數(shù)量遺傳實驗室,兼任室主任。1963年被評為一級教授。曾任第一、二屆四川省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科協(xié)副主席,省作物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理事,四川省農業(yè)科技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70年9月14日因病在成都逝世,骨灰安放在磨盤山烈士陵園。
楊允奎 -
為國立志
楊允奎從小勤奮好學,每晚母親紡線到深夜,他也讀書到深夜。1921年,品學兼優(yōu)的他考上了北京清華學堂留美預備部,1928年獲“庚子賠款”資助留美。
楊允奎從小便為祖國的貧窮落后痛心,因此他為國求學的目的十分明確。最初他想學醫(yī),以治病救人,但后來有人勸他:“在今日之中國,請得起醫(yī)生的還是少數(shù)的有錢人,廣大的中國人吃飯穿衣都有問題,還是學農吧!”這話對他震動很大,家鄉(xiāng)農民們一年到頭辛勤勞作,但仍食不果腹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腦子里,經過深思熟慮后,他改變了初衷,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農學系學習。
俄亥俄州立大學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使他欣喜若狂,他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里,但在玉米生長季節(jié),他常開著一輛舊車不遠千里到美國玉米帶實地考察,老師們非常喜歡這個來自東方聰慧勤奮的青年。因此,1932年當他獲得博士學位后,他的導師盡力挽留他在美國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但楊允奎婉謝了導師的好意,懷抱為國興農之志,毅然回到貧窮的祖國。
楊允奎 -
科研報國
楊允奎是抱著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提高玉米產量的宏圖大愿回國的。1937年他應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盧作孚之請,創(chuàng)辦四川稻麥試驗場(后改稱稻麥改進所)。在創(chuàng)辦四川稻麥試驗場后,他著手的第一件事就是率領科技人員進行大規(guī)模的糧食作物地方品種資源普查。這位吃過“洋面包”的教授和其他人員一樣,跋山涉水,歷經數(shù)月,吃干糧,住農家,考察了52個縣的農村,獲得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這為他合理利用地方資源和改良作物品種提供了依據(jù),也為他以后領導四川農業(yè)生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
此時,以利用雜種優(yōu)勢培育的玉米雜交種在美國誕生了。楊允奎是我國雜交玉米育種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早在美國留學期間,他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回國后他利用與美國農業(yè)部蒙里森教授以及他在美國的同窗好友,后成為美副總統(tǒng)的華萊士的關系,得到一些美國優(yōu)良的玉米品種,用來和四川當?shù)氐钠贩N進行雜交,開始培育自交系。到1945年,楊允奎及其同事先后培育出五十多個玉米雙交、頂交優(yōu)良組合,增產幅度都在10—25%。玉米的大幅度增產,為當時的抗戰(zhàn)提供了有力的糧食支持。
抗戰(zhàn)勝利后,楊允奎更是精神振奮,他致力培育高產、優(yōu)質、適應性強的玉米綜合種,將9個優(yōu)良自交系混合授粉,育成6個綜合品種。其中的川大201直到50年代仍是四川部分地區(qū)的玉米當家品種。他從美國雜交種分離出來的優(yōu)良自交系可—36、D—0039和金2都是玉米育種的寶貴原始材料。
新中國的成立,使楊允奎與其他科學家一樣,感到熱血沸騰!已經步入中年的他,煥發(fā)出生命的朝氣,全身心地投入到鐘愛的事業(yè)中。在他的主持下,40年代先后育成玉米雜交種川農56—1號,頂交種金可和門可等,第一次在四川省開創(chuàng)了利用頂交種生產玉米的新局面。60年代,又結合數(shù)量遺傳學研究,選育了雙交1號、雙交4號、雙交7號、矮雙苞、矮三交等,為大面積推廣玉米雜種開辟了道路。
楊允奎還是我國最早從事農作物數(shù)量遺傳學研究的人員之一。他根據(jù)國際上數(shù)量遺傳研究的進展狀況指出,數(shù)量遺傳學必須同育種相結合,才會有更大的發(fā)展。他自己率先在玉米育種中加以運用,取得了玉米主要經濟性狀遺傳和配合力的第一批數(shù)據(jù)。在他的積極倡導下,農作物數(shù)量遺傳研究正式列入全國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經農業(yè)部批準,1962年在四川農學院正式創(chuàng)立我國第一個農作物數(shù)量遺傳實驗室。當他的事業(yè)蒸蒸日上之際,“文化大革命”動亂使他的宏愿化成泡影。他蒙受了莫須有的罪名,但年逾花甲的他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事業(yè),白天“交待問題”,晚上躲在“牛棚”伏案寫作,后終因查不出任何證據(jù)而被“解放”。他剛獲得自由即要求恢復玉米科研,并到寶興山區(qū)作玉米生產及品種考察推廣工作。調查中他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體弱多病之軀步履蹣跚地踏遍了寶興縣的山區(qū)平壩。他發(fā)現(xiàn)寶興山區(qū)有一個農家玉米品種“二早子”,各方面性狀表現(xiàn)很好,就選它作原始材料配制頂交種,以解決山區(qū)玉米的適應性能問題。經培育的頂交種長勢茁壯,可望獲取高產,但楊允奎卻突發(fā)急病住進了醫(yī)院,在病榻上他一再叮囑“要好好管理,我病好后去收獲考種?!比欢鴫阎疚闯辏麤]能親眼看到辛勤培育的良種大面積推廣就與世長辭了。
先生駕鶴而去,留下未竟事業(yè)。他的助手在清理其遺物時竟還發(fā)現(xiàn)《玉米自交數(shù)量性狀遺傳研究初步報告》和《數(shù)量遺傳與育種》兩篇遺著,不禁對楊老先生身處逆境不氣餒,孜孜不倦為科研的頑強精神感慨萬千。
楊允奎 -
只唯實不唯上
楊允奎一生剛直不阿,人格高尚。他是一位只唯實、不唯上的正直科學家。
30年代中后期,楊允奎主持稻麥改進所工作時,有次省府下了一道“訓令”,楊允奎認為不合實際,便叫人退回去。后來有人告訴他,省府的“訓令”帶有命令性,不能由下級退回,楊允奎聽后也一笑置之。
“大躍進”時,楊允奎對當時違背規(guī)律的做法很有看法。一次他因公出差,順路回家,時值仲秋,社員在田里栽晚稻,他立即招呼鄉(xiāng)親:“起來歇歇,白露都過了,栽上也沒收成?!鄙鐔T回答說:“這是上面布置的,不種不行!”楊允奎立即返回縣城,向縣里領導說明情況,隨后給社里調去了一批紅苕作種,使很多鄉(xiāng)親度過了災荒。
他提倡學術民主,拒斥門戶偏見,經常告誡:學術上的問題最好讓實踐判斷正誤。楊允奎是從事孟德爾一摩爾根遺傳學研究的,50年代初全國掀起對摩爾根遺傳學的批判,但楊允奎仍是堅持介紹摩爾根遺傳學的科學道理和實踐意義,同時也客觀地介紹米丘林遺傳學原理方法,提出其中尚待實踐的地方。
他本人也非常看重青年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從不因自己是大專家而獨斷專行。有一次,一位剛畢業(yè)的年輕助教,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先生提出的研究方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太符合實際,于是向他提出修改方案的建議,他欣然同意,并鼓勵那位助教:“你做得對,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就是要不唯上,不唯書,要面對實際,善于獨立思考?!?/p>
楊允奎以嚴格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的精神,在強權面前不違背一名科學家良知的高尚人格,為后人樹立起一塊豐碑。
楊允奎 -
精心育人
在生活上,楊允奎非常關心年輕人。有一次一位助手突然患病,楊允奎聽說后非常著急,積極為他尋醫(yī)問藥,后來聽說某種草藥對此病有特效,時已深夜,他不辭辛勞手持電筒到田野里去尋找,并親自把藥送到病人家中,一再囑咐立即服用。
但是在工作中,他一貫按嚴肅的工作態(tài)度、嚴格的工作要求和嚴密的工作方法這“三嚴”作風來培養(yǎng)學生,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
一次一位年輕的助手在玉米種還未完全干時就脫粒,這很容易影響發(fā)芽,楊允奎發(fā)現(xiàn)后,當即嚴肅指出,他說:“什么是科學?科學就是一絲不茍,馬馬虎虎不是科學。”他還說:“搞科學就是老老實實做學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反復試驗?!彼L趣地說:“我的治學方法,就是一個‘笨’字。”實際上,這里包含著循序漸進、刻苦鉆研、獨立思考、實踐檢驗等內容。
楊允奎極為重視學術梯隊建設,他認為事業(yè)要發(fā)展,必須后繼有人,因此他在學校有意識地將留在身邊工作稍久的助手和那些剛留下來的更年輕的助教組合成一支結構合理、老中青相結合的學術梯隊。楊允奎曾說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之心可見一斑。
楊允奎 -
研究成果
1936年,楊允奎在主持四川省稻麥改進所工作期間,開展了遺傳育種研究。他根據(jù)1935年返川后的實際考察,發(fā)表了《四川省稻麥改進之途徑》的文章。此后,在全國稻麥改進所資助下,在四川盆地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水稻地方品種資源普查,根據(jù)52個縣的普查結果,匯編成《四川水稻品種檢定調查初步報告》 ,分上、中、下三篇。與此同時還對小麥、玉米、豌豆、油菜等大田作物的地方品種進行了調查研究。1938年在其學生、助手張連桂的合作下,撰寫了《玉蜀黍農家品種改良及推廣綱要之芻議》一文,論述了四川玉米農家品種適應性及其利用前景,并提出適應當時盆地間、套、連作的育種目標,即早熟、大粒和抗倒伏。這些基本情況的調查為后來開展玉米育種和栽培研究奠定了基礎。
楊允奎不僅重視地方品種資源的調查征集,也十分注意引進國外優(yōu)良品種的研究與應用。1936年,他從美國農業(yè)部B.Y.莫里森(Morrison)教授那里得到一批原產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薩斯州的優(yōu)良玉米品種,如“可利”(Creole)“得克西”(Dexi)等;1944年6月,美國先鋒種子公司創(chuàng)建人、美國副總統(tǒng)華萊士訪華時,送給他一批玉米育種材料。這些引進品種或種質都在其后的玉米育種中發(fā)揮了作用。1941年秋,楊允奎應聘到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任教后,就有計劃地開展了小麥、玉米、豌豆的遺傳育種研究。他從調查農民生產經驗中得出,四川盆地內旱地間、套、連作多熟制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種植制度。同時了解到以小農經濟為主體、貧窮落后的農村社會經濟技術條件,限制了某些先進技術的推廣。以玉米品種改良而論,當時歐美已在廣泛推廣效益高的雙交種,但他從當時四川農村實際出發(fā),認為在農民貧困、缺乏技術人員、沒有健全的良種繁育推廣系統(tǒng)的條件下,配制綜合雜交種比雙交種更有實用價值。因為綜合種可由農民自行留種,不需要技術人員輔導制種。此外,他考慮到川中丘陵區(qū)實行間套作多熟制需要早熟豐產品種,便以“201”自交系(江油玉米/可用的雜種后代選育而成)為母本,用來自川中丘陵區(qū)地方品種自交分離或地方品種間雜交后代或地方品種與引進種“可利”雜交后代選育的9個優(yōu)良自交系為父本,進行混合授粉,育成了秋玉米綜合雜交種“川大201”。該品種在成都東郊種植,春播生育期94天,秋播84天,其單產分別比當?shù)刂髟云贩N增產19%和40%。
楊允奎十分重視開展與育種實踐密切有關的理論研究。他認為,沒有理論指導的盲目實踐固然不可取,而脫離實際的理論研究更易使人誤入岐途。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有利于提高育種理論水平和育種效率。他結合玉米、小麥、豌豆育種工作開展一些性狀遺傳研究,發(fā)表了《玉米雜種優(yōu)勢涉及株高與雌花期之研究》 (載于美國《農藝學雜志》上)等多篇有影響的論文。同時雜交育成小麥新品種“川大101”、豌豆新品種“川大紅花豌”(又稱紅早豌),建國前已在成都市郊推廣。此外,他還從地方豌豆品種“資中大白豌”中純系選育成“川大無須豌”。這些早期成果,對我國相對薄弱的豌豆育種來說,都是可貴的史料。
楊允奎 -
實現(xiàn)玉米配套
楊允奎是我國玉米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開拓者之一。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甜玉米偽淀粉與玉米生長勢之關系》就是以玉米為研究材料。1949年在四川大學農藝系任教時,他已育成一批早、中熟自交系,并且合成了早熟綜合雜交種“川大201”。50年代中期又選育出多果穗的優(yōu)良自交系“可36”(可利品種自交分離系)、“D0039”(得克西品種與川中地方品種雜種后代分離系)等,并利用這批自交系配制成頂交種“金可”(金皇后/可36)、“門可”(門福5號/可36)等,在川西北丘陵山區(qū)推廣,獲得大面積增產,第一次在四川省開創(chuàng)了利用頂交種生產玉米的新局面。
50年代初期,我國一些科學家注意到美國種子公司廣泛利用玉米胞質雄性不育系配制雜交種是一省勞力、省投入、高效益的先進技術,但由于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他們不可能直接自美國引進有關的育種材料。50年代中期,楊允奎通過曲折途徑獲得一批原產美國的商品雜交玉米種子。他憑借專家所特有的敏感,推斷這些雜交種子可能含有雄性不育胞質因子,運用遺傳學的方法,有可能把它分離出來為我所用。1958年果然從“美國13”(U.S.13)雜種后代中發(fā)現(xiàn)少數(shù)分離不育株。楊允奎喜出望外,當即以優(yōu)良自交系“可36”、“金57”,“門—5—2”等為父本進行測交,至1961年秋,終于實現(xiàn)了“三系”配套。他的辦法是一年種兩季,連續(xù)選株回交,結果在回交4代中獲得不育性穩(wěn)定的不育系“可36甲”、“金57甲”等,并發(fā)現(xiàn)了強恢復力的自交系“0—14”。1962年春,他在國內首先報道了《利用玉米雄性不育特性制造雜種的研究》結果。在1958—1962年期間,他和助手們以5年種10季的加速度,完成了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雜交種所必需的基本研究,為我國玉米生產上利用該項技術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同時在理論上揭示:“雄性不育的特性,不僅受細胞質的影響,而且受細胞核與細胞質間的相互影響,視個體整個遺傳組成的不同而有差別,這些差別又因玉米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條件不同而再有相異的表現(xiàn)”、“雄性不育與恢復特性的遺傳方式,呈“劑量效應的現(xiàn)象”。這對玉米乃至其它作物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至今猶有啟迪和指導作用。
1962年,楊允奎的科研基地轉移到位于雅安的四川農學院。為檢驗前一階段所獲的研究結果,他繼續(xù)開展了玉米自交系選育和雙交種、三交種的組配工作。在1963—1966年這一短暫的時間里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結果。他指出:果穗數(shù)、百粒重沒有顯著的雜種優(yōu)勢,而產量、株高、果穗長在雜交組合中呈顯著優(yōu)勢的頗多,抽絲期也呈現(xiàn)有雜種優(yōu)勢;雜種優(yōu)勢值因年度不同而有差異,在同年度內也因播種遲早而異,早春播較晚夏播者為大。就其涉及的各種遺傳因素效應值而論,顯性效應最大,居首位,次為上位性效應,再次為加性效應;在年度間,前兩者又較后者變異大??梢娪衩纂s種優(yōu)勢是比較復雜的遺傳現(xiàn)象,其構成分量有多種而不是單一的。在這段時間里,他利用從馬里共和國引進的早熟、矮稈、大穗品種進行自交分離,育成了極早熟的自交系“馬里1”、“馬里2”、“馬里3”,并組配了四川省首批雙交、三交雜種,如“雙交1號”,“雙交4號”、“雙交7號”、“矮雙苞”、“矮三交”等,在雅安、溫江、樂山地區(qū)的山區(qū)縣大面積推廣,發(fā)揮了顯著增產效果。他又一次為四川省玉米生產上大面積使用雙交種、三交種打開了局面。
楊允奎是我國最早從事數(shù)量遺傳學研究的學者之一。在他的參與建議下,數(shù)量遺傳研究正式列入《1956—1967年全國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1962年,農業(yè)部批準他在四川農學院建立數(shù)量遺傳實驗室。他呼吁高等學校發(fā)揚學科比較齊全的優(yōu)勢,逐步把數(shù)量遺傳學研究普及應用于各種作物和動物育種之中。他本人更是積極采用多種辦法,在中青年教師和高年級學生中傳授數(shù)量遺傳學理論和方法,并于1965年招收研究生,為國家培養(yǎng)中青年數(shù)量遺傳教學、科研隊伍。與此同時,他最早以玉米(代表異花授粉作物)、豌豆(代表自花授粉作物)為對象,結合育種實踐,開展數(shù)量遺傳學研究,取得了玉米主要經濟性狀遺傳力和配合力的第一批數(shù)據(jù)?!拔幕蟾锩敝羞@項研究被迫中斷,一些珍貴的科研資料,特別是豌豆的大部分資料散失。這對于年逾花甲的楊允奎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后來我們在清理他身后遺物時竟然發(fā)現(xiàn)《玉米自交數(shù)量性狀遺傳研究初步報告》和《數(shù)量遺傳與育種》這兩篇遺稿,無不感慨萬千,為他身處逆境不氣餒,孜孜不倦為科研的頑強精神所感動。他在《玉米自交系數(shù)量性狀遺傳研究初步報告》的示例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雙列雜交配合力的簡便估算方法。這個方法比通常采用的格列芬估算法簡便得多,而且實用有效?,F(xiàn)在這個簡便估算法已編入國內高校作物遺傳育種學教材和《玉米遺傳學》之中。 《數(shù)量遺傳與育種》一稿5萬字,是國內最早系統(tǒng)介紹數(shù)量遺傳學原理和方法的一部專著,也是他嘔心瀝血從事數(shù)量遺傳學研究與育種實踐相結合的心得體會。他告誡后人:數(shù)量遺傳研究要與育種實踐相結合,才有可能較快取得成果,為生產服務。
楊允奎 -
紀念文選
自強不息遵古訓,厚德載物懷民生??平膛d國垂典范,人能弘道道弘人。
西江月追蹤遺傳育種,巡回課堂田間。畢生辛勞多貢獻,吾師功德圓滿。授徒科研理政,嚴謹務實清廉。亮節(jié)高風譽杏壇,遺范桃李同沾。
浪淘沙俯仰為興農,仆仆匆匆。雨打風吹也從容。三尺講臺萬頃地,盡攬胸中。心系眾與公,懿德恢弘。一代師魂貫蒼穹。楊門弟子三生幸,長沐薰風。
楊允奎教授是我國作物數(shù)量遺傳學科的奠基者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玉米育種專家。他為我國、尤其是為我省的農作物生產和研究貢獻了畢生精力。他剛直不阿、襟懷坦蕩的高尚人格,熱愛祖國、獻身事業(yè)的崇高精神和大力扶持青年、提攜后進的高尚品質,已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居、名高不自恃的高風亮節(jié),為后人樹立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
楊允奎 -
人物簡歷
1902年11月13日 生于四川省安岳縣姚市鄉(xiāng)。1914—1921年 在安岳縣姚市鄉(xiāng)小學高小、安岳中學讀書。1921—1928年 在清華學堂留美預備部學習。1928—1933年 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1933—1935年 任河北省立農學院教授。1935—1937年 任國立四川大學農藝系教授兼系主任。1936—1941年 任四川省稻麥試驗場場長,稻麥改進所所長,四川省農業(yè)改進所副所長。1941—1950年 任國立四川大學農藝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1962年 歷任四川農業(yè)實驗所所長,四川省農業(yè)科研所所長,四川省農業(yè)廳廳長兼省農業(yè)科學院院長,四川農學院院長,數(shù)量遺傳室室主任。1970年9月14日 病逝于四川成都。
楊允奎 -
主要論著
1 楊允奎.甜玉米偽淀粉與玉米生長勢之關系(英文).博士論文集,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出版社.1933.2 楊允奎.對于離均差法新公式之建議.河北農學院學報,1935.3 楊允奎.內江、簡陽甘蔗及糖業(yè)調查(一、二、三).國立四川大學周報4(21—24),1936.4 楊允奎.四川稻麥改進之途徑.四川省建設廳,建設周訊,1937.5 楊允奎.玉蜀黍農家品種改良及推廣綱要之芻議.中華農學會21屆年會宣讀論文,1938.6 楊允奎.雜種優(yōu)勢各家臆說.四川大學農學院,新農林,1942.7 楊允奎.小麥雜種性狀之遺傳研究.四川大學農學院,新農林,1945.8 楊允奎.遺傳原理述要(講義).四川大學農藝系,1946.9 楊允奎.楊(開渠)先生任教十周年.中央日報,1946,5,26(第四版).10 楊允奎.川大玉米試驗報告——綜合品種之育成.四川大學農學季刊,1949.11 楊允奎.應用間接法測算遺傳中之交換值.中華農學會報,1949.12 楊允奎.玉米雜種優(yōu)勢涉及株高與雌花期之研究(英文).美國農藝學雜志,1949.13 楊允奎.豌豆開花習性的研究.農業(yè)學報,1950.14 楊允奎.幾年來四川省農業(yè)生產的巨大成就.四川農業(yè),1957.15 楊允奎.關于小麥、水稻的密植與施肥.四川農業(yè),1959.16 楊允奎.增加夏熟作物的比重.四川農業(yè),1959,(10).17 楊允奎.原子能在農業(yè)上的應用.四川農業(yè),1959,(11).18 楊允奎.論四川省水稻、小麥、玉米育種的基本目標.四川農業(yè),1960,(2).19 楊允奎.利用玉米雄性不育特性制造雜種的研究.作物學報,1962,1(1):35—42.20 楊允奎.論四川地方品種與自然條件的關系.中國農業(yè)科學,1962,(3):16—17.21 楊允奎.論四川糧食作物傳統(tǒng)栽培經驗對自然條件之適應.中國農業(yè)科學,1962,(9):1—4.22 楊允奎.利用雄性不育特性制造玉米雜交種的研究續(xù)報.作物學報,1963,2(3),297—302.23 楊允奎.數(shù)量遺傳與育種(專著遺稿).1967—1968.24 楊允奎.玉米制種講義.(油印本)1967.25 楊允奎.玉米果穗數(shù)量遺傳的初步研究.遺傳,1979,(2).26 楊允奎.玉米自交系數(shù)量性狀遺傳研究初步報告.四川農學院學報.1983.1(1).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驗實習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品經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